2021年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编制考试历年真题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
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一般认为,要烧造出瓷器,至少需要三个先决条件在同一时空中产生作用:一是瓷土或高岭土的应用,二是窑炉烧成温度达到1200℃,三是釉的发明。
综合分析上述瓷器生成的三个先决条件,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釉则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是,在这三个先决条件上,我国都不具有唯一性优势。其一,瓷土并非大熊猫,绝非中国所独有,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有瓷土,即是明证;其二,窑炉达到1200℃的烧成温度,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中国人丝毫不比外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其三,如果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即有了“釉陶”的话,那么在釉的发明和使用上我国更不占先机。此即意味着,试图直接从瓷器生成的三个先决条件入手,找寻中国人发明瓷器的原因可能是徒劳的。
事实上,当我们将中国瓷器发展史放置到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去系统分辨和考察之后,便会意识到:“尚玉”文化史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瓷器的第四个重要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对玉这种材料及其制品,中国是特别情有独钟的国度。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至晚从河姆渡文化开始,“尚玉”文化不仅已经产生,而且开始流行起来。此后至今的七千余年里,形成了一部绵延不断的“尚玉”文化发展史。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具有与生俱来的审美性特征,这也可以叫作“自然原因”。二是“人文原因”,即至晚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玉被儒家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之后,便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内涵。毫无疑问,在中国古代社会,“尚玉”已早早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文化风尚。
值得进一步注意的是,在中国文人文化中,将瓷与玉直接相关联,甚至“以玉喻瓷”蔚然成风,晚到唐代时期已经出现。据初步搜寻,唐代“以玉喻瓷”的文献即有文人陆羽在《茶经》中有“越瓷类玉”的表述等。两宋时期,“以玉喻瓷”得到进一步发展:文人苏东坡在《试院煎茶》诗中有“定州花瓷琢红玉”“分无玉碗捧蛾眉”,南宋文人蒋祈在《陶记》里,更是直接用“饶玉”来称呼景德镇的青白瓷。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以玉喻瓷”的现象就更为普遍了,尤其是在一些瓷器鉴赏类的文字中。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基本判断:至晚从唐代开始,在文人文化中,瓷器之“似玉”度的高低,已然成为衡量其审美性乃至思想性之高低的重要尺度。玉文化对瓷文化的深刻影响可见一斑。
另外,中国瓷器烧造史也已告诉我们,不仅单色釉瓷,即便是后来十分流行的彩绘瓷,“莹润如玉”也都一直是中国瓷业界的最高审美追求与标准,是判别瓷器品质高下的重要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似玉”的精致化审美追求,不仅是中国瓷人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导致中国人发明瓷,创烧瓷器的重要外在文化因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十分发达而丰厚的玉文化背景下,无论是文人们的“以玉喻瓷”,抑或是瓷业界心向往之的“莹润如玉”的追求,无不预示着将“尚玉”文化视为中国人发明瓷器之重大而直接的外部性因素,是比较合逻辑的推理。
(摘编自《“瓷”,凭什么你是“中国”?》,《新华文摘》2019年第21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烧造瓷器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产生作用,这是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的一般看法。
B.无论是瓷器的原料还是烧成温度和施釉,这些条件我国都不具有唯一性优势。
C.“尚玉”文化产生并流行于河姆渡文化,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得到证明。
D.将瓷与玉关联并形成“以玉喻瓷”风气,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文人文化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可分两部分,前两段为第一部分,后五段为第二部分,两者为总分结构。
B.第三段为过渡段,由上文论述瓷器发明的三个条件过渡到下文的第四个条件。
C.烧造瓷器的四个条件中,原料是内因,温度、施釉和“尚玉”文化则是外因。
D.文章论证了中国人发明瓷器的原因,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事实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釉的发明和使用上,我国要晚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它们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有了“釉陶”。
B.除了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和釉的发明,“尚玉”文化史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瓷器的第四个重要条件。
C.玉被儒家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尚玉”成为较普遍的社会文化风尚的重要原因。
D.不管是中国瓷人,还是至晚从唐代开始的文人“尚玉”文化,对瓷器“似玉”的追求都成了一种审美追求。